2024版规范中风险分配具体如何变化?
2024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对风险分配进行了系统性重构,核心变化体现在“风险分配精细化、责任边界清晰化、市场导向强化”三大方向,具体变化如下:
一、风险分配原则的根本性调整
-
从“模糊兜底”到“责任到人”
- 单价合同: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风险由发包方承担(如漏项、工程量偏差),措施项目风险由承包方承担。
- 总价合同:工程量清单准确性风险全部由承包方承担(除发包方故意隐瞒外)。
- 例外情形:材料价格异常波动超±5%时,双方按约定比例分摊(如钢材涨幅达8%,承包方可主张3%价差补偿)。
-
新增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条款
- 明确将不可抗力(如重大疫情、自然灾害)、情势变更(如政策突变导致成本激增)纳入索赔范围,要求发承包双方按责任分担风险。
二、风险分配的具体场景细化
-
工程量偏差调整
- 实际工程量与清单偏差超15%时,综合单价相应调整,措施费同步动态调整。
- 案例:某项目因设计变更导致混凝土用量增加20%,承包方可按新标准主张调整单价及措施费。
-
物价波动机制完善
- 材料价格异常波动超约定幅度时,发承包双方签补充协议调整价款。
- 数据支撑:财政部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8%,其中钢材涨幅达12.3%,新标准通过±5%波动阈值明确分摊规则。
-
工期延误风险分担
- 发包人原因:延误支付预付款、进度款,或未提供必要施工条件(如甲供材料)导致工期延误,承包人有权索赔工期及费用。
- 承包人原因:因管理不善、返工等自身过失导致延误,承包人需自行承担费用及工期责任。
- 共同延误:同一时间发生多个事件导致延误,按责任比例分摊损失。
三、风险管控机制的强化
-
争议解决前置化
- 新增争议评审委员会机制,强制争议优先通过第三方调解或评审解决,降低诉讼成本。
- 数据对比:北京建设工程争议评审中心202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专业评审案件平均处理周期仅28天,远低于诉讼程序的186天。
-
过程结算动态控制
- 引入施工过程结算机制,结算额度不低于80%,通过“合同价加减累计变更”动态掌握结算价变化。
- 案例效果:某央企建设项目管理数据显示,采用过程结算后,结算争议发生率下降42%,平均结算周期缩短78天。
-
证据管理规范化
- 明确微信记录、邮件、施工过程影像等均可作为有效证据,但需完整保留原始载体。
- 风险提示:某施工企业因未保存监理签字的停工通知电子版,导致窝工费索赔失败。
四、风险分配的国际接轨与市场化导向
-
总价合同风险转移
- 明确总价合同适用于设计深度足够、技术标准完善、工程量清单特征描述清晰的项目,将更多风险转移给承包人。
- 数据支撑:北京市2024年商业建筑项目中,采用总价合同的工程结算争议率较单价合同低27%。
-
市场化计价依据
- 取消政府定额作为最高投标限价编制依据的规定,改用市场价格信息、工程造价数据库及投标人装备水平、管理水平等综合定价。
- 操作建议:发包人需建立动态市场询价机制,每季度更新主要建材的市场价格库。
五、风险分配的典型争议场景与裁判导向
-
清单缺陷责任划分
- 案例:在最高法(2017)最高法民终20号案中,法院认定发包人提供的清单漏项导致的费用增加应由发包人承担。2024版标准实施后,此类争议将更倾向于按合同类型分配责任。
-
承包人技术风险自担
- 案例: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基坑支护工程中,承包人为节省成本擅自变更支护方式导致塌方,法院判决承包人自行承担125万元返工费用及86万元工期延误赔偿。
总结:2024版规范通过“风险分配精细化、程序时效强化、市场化导向深化”三大路径,推动工程索赔从“被动救济”转向“主动管理”。发承包双方需在合同中明确风险分担条款,结合项目特点选择合同类型,并建立动态风险管控体系,以适应新标准下的造价管理要求。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上一篇: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