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承包双方如何建立动态风险管控体系?
发承包双方建立动态风险管控体系需围绕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及监控全流程展开,结合2024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的修订方向,可构建以下四维管控框架:
一、风险识别:构建全要素风险清单
-
合同类型适配性分析
- 单价合同:重点识别工程量偏差、特征描述不符、物价波动等风险。
- 总价合同:聚焦设计深度不足、技术标准变更、承包人技术能力等风险。
- 案例:某EPC总承包项目因设计阶段未充分考量地质条件,导致基础施工成本超支32%,凸显总价合同下设计风险识别的重要性。
-
风险分类与编码
- 按来源分为发包人风险(如支付延迟、甲供材料短缺)、承包人风险(如技术失误、管理低效)、共同风险(如不可抗力、政策突变)。
- 采用统一编码体系(如F-01表示发包人支付风险,C-02表示承包人技术风险),便于风险追踪。
二、风险评估:量化风险影响与概率
-
风险矩阵法应用
- 横轴为风险发生概率(低/中/高),纵轴为影响程度(轻微/中等/严重),划分红(高风险)、黄(中风险)、绿(低风险)区域。
- 示例:钢材价格波动超±10%的概率为高,影响程度为严重,需列为红色风险。
-
蒙特卡洛模拟
- 对工期、成本等关键指标进行1000次以上模拟,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分布。
- 数据支撑:某地铁项目通过模拟发现,地质条件变化导致工期延误的概率达68%,需预留15%的工期缓冲。
三、风险应对:制定差异化策略
-
风险转移
- 保险机制:对不可抗力(如地震、洪水)购买工程一切险,对第三方责任购买第三者责任险。
- 担保机制:要求承包人提供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降低发包人资金风险。
- 案例:某桥梁项目通过购买台风保险,将因极端天气导致的损失从自担的200万元转移至保险公司赔付的180万元。
-
风险减轻
- 技术优化:采用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测,减少设计变更风险。
- 管理强化:建立双周进度协调会制度,及时解决甲供材料进场延迟问题。
- 数据:某医院项目通过BIM技术发现管线冲突127处,避免返工损失460万元。
-
风险自留
- 对发生概率低、影响小的风险(如临时设施损坏),通过预留风险准备金(如合同价的1%-3%)自行承担。
- 操作建议:在合同中明确风险准备金的使用范围及审批流程。
四、风险监控:实现全周期动态管理
-
过程结算与风险预警
- 按月或季度进行过程结算,对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当偏差超5%时触发黄色预警,超10%时触发红色预警。
- 案例: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过程结算发现混凝土成本超支8%,及时调整采购策略,最终节约成本12%。
-
争议评审委员会(DRB)机制
- 组建由造价专家、法律顾问、技术代表组成的DRB,对争议事项在7日内出具评审意见,作为结算依据。
- 数据:北京市2024年试点DRB的项目中,争议解决周期从平均120天缩短至35天。
-
数字化监控平台
- 集成进度管理、成本管控、质量检测等模块,实时生成风险热力图。
- 示例:某智慧工地平台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塔吊荷载,当超载风险达80%时自动报警,避免安全事故。
五、风险管控的配套机制
-
合同条款精细化
- 在合同中明确风险分配原则(如物价波动超±5%时按比例分摊)、变更流程(如设计变更需48小时内书面确认)、索赔时限(如窝工费索赔需在事件发生后14日内提出)。
-
人员能力提升
- 对发包人项目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控培训,内容涵盖FIDIC合同条款、造价分析软件使用等。
- 案例:某央企通过培训使项目管理人员风险识别准确率提升40%,争议发生率下降25%。
-
后评价与持续改进
- 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风险管控后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更新企业风险数据库。
- 数据:某建筑集团通过后评价将同类项目风险发生率从18%降至9%。
总结:发承包双方需以合同为纽带,以技术为支撑,以制度为保障,构建“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监控”的闭环管理体系。通过量化风险、转移高风险项、强化过程管控,可实现工程造价可控、工期可保、质量可靠的目标。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上一篇: 2024版规范中风险分配具体如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