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审计中如何确保测量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建筑工程审计中,测量法通过实地测量工程量来确定工程决算的真实性,为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测量前准备
- 熟悉图纸与规范:审计人员要深入研究施工图纸,明确建筑结构、尺寸、材料等关键信息,清楚各部分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例如在测量墙体工程量时,需依据图纸确定墙体的类型(如砖墙、砌块墙)、厚度等参数,同时熟悉相关工程量计算规范中关于墙体工程量计算的规定,如是否扣除门窗洞口面积等。
- 校准测量工具:测量工具的精度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在测量前,要对使用的工具如卷尺、激光测距仪、水准仪等进行校准,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例如,对于激光测距仪,要检查其电池电量是否充足,发射和接收功能是否正常,通过与标准长度进行对比测量,验证其测量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 制定测量计划: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审计要求,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明确测量的部位、顺序、方法以及所需的人员和时间安排。例如,对于大型建筑项目,可按照楼层或施工区域划分测量单元,依次进行测量,避免遗漏和重复测量。
测量过程控制
- 规范测量操作: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测量工具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关测量规范进行操作。在测量墙体长度时,卷尺要拉直贴紧墙面,避免弯曲和松弛导致测量误差;使用激光测距仪时,要确保仪器水平放置,发射和接收点对准准确。对于一些复杂的几何形状,如不规则的屋顶面积测量,可采用分割法将其分割为多个规则图形进行测量,再计算总面积。
- 多人多次测量:为减少测量误差,可安排多人对同一部位进行多次测量。例如,在测量建筑物的层高时,由两名审计人员分别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如果两次测量结果相差较大,要查找原因并重新测量,直至结果一致或误差在合理范围内。
- 记录测量数据:在测量过程中,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测量数据。记录内容应包括测量部位、测量工具、测量人员、测量时间以及测量结果等信息。例如,在测量墙体厚度时,记录“测量部位:一层东墙;测量工具:游标卡尺;测量人员:张三、李四;测量时间:2025年9月20日;测量结果:240mm”。同时,要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异常数据要及时进行复核。
测量后审核与验证
- 数据复核:测量完成后,审计人员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复核。检查测量数据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漏记、错记等问题。例如,在计算墙体体积时,要检查长度、宽度、高度的乘积是否计算准确,小数点位置是否正确。对于一些关键数据,可进行反向计算验证,如根据已知的墙体体积和长度、宽度,反推高度是否与测量结果一致。
- 与预算对比:将测量得到的实际工程量与施工图纸预算工程量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实际工程量与预算工程量相差较大,要分析原因。可能是测量误差导致的,也可能是施工过程中存在设计变更、施工错误等问题。例如,如果实际墙体工程量比预算工程量多很多,要检查是否是墙体厚度增加、长度延长等原因造成的,同时要查看相关的设计变更文件和施工记录,确认变更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 第三方验证:对于一些重要的或存在争议的测量结果,可委托第三方专业测量机构进行验证。第三方机构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其测量结果更具权威性和可信度。例如,在大型建筑项目的审计中,对于涉及金额较大的工程量测量,可聘请具有资质的测绘公司进行复测,将复测结果与审计人员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上一篇: 砌筑工程审计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