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筑工程审计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在砌筑工程审计中,常见的问题涵盖工程量、材料、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规范执行等多个方面,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工程量方面
- 虚报工程量: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可能会故意多报砌筑工程量。例如在某住宅小区砌筑工程审计时,通过现场实际测量墙体尺寸并清点砌块数量,发现施工单位上报的工程量比实际多出约15%。这可能是通过重复计算、夸大尺寸等方式实现的,导致建设单位多支付工程费用。
- 工程量计算错误:审计过程中发现,部分施工单位在计算砌筑工程量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计算规则进行。比如对带有门窗洞口的墙体,没有正确扣除门窗洞口所占的体积,使得工程量计算结果偏大。在某商业建筑的砌筑工程里,就因这类错误多计了工程量,进而影响了工程费用的准确性。
材料方面
- 材料质量不达标:一些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使用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砌块、水泥、砂等材料。在某学校教学楼的砌筑工程审计中,对现场使用的砌块进行抽检,发现部分砌块的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的等级。使用这种不合格砌块会影响墙体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给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
- 材料浪费严重:施工现场可能存在材料管理不善的情况,导致砌筑材料浪费。例如,砂石的堆放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遇到下雨天气,部分砂石被雨水冲走;砌块在搬运和堆放过程中破损较多,却没有进行合理的回收利用。在某工厂车间的砌筑工程里,因材料浪费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 材料品牌与合同不符:合同中明确规定了砌筑材料的品牌、规格等信息,但施工单位可能会擅自更换材料品牌。在某酒店的砌筑工程审计时,发现施工单位使用的水泥品牌与合同约定不一致。这可能影响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进而影响整个砌筑工程的质量。
施工质量方面
- 灰缝质量差:灰缝是砌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厚度和饱满度直接影响墙体的整体性和强度。在审计过程中,经常发现灰缝厚度不均匀,有的过厚,有的过薄;灰缝饱满度不足,存在透光、漏风等问题。例如在某住宅的砌筑工程里,部分墙体的灰缝饱满度只有70%左右,远低于规范要求的80%以上,这会降低墙体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 砌体垂直度和平整度超标:砌体的垂直度和平整度不符合规范要求,会影响建筑物的外观质量和使用功能。在某办公楼的砌筑工程审计中,使用靠尺和塞尺对墙体进行检测,发现部分墙体的垂直度偏差超过了规范允许的范围,平整度也较差。这可能导致后续的装饰装修工程难以顺利进行,增加施工成本。
- 砌块排列不合理:砌块在墙体中的排列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和受力性能。然而,在实际审计中发现,一些施工单位在砌筑时没有按照规定的排列方式进行,存在通缝、错缝不足等问题。在某仓库的砌筑工程里,就出现了较多的通缝情况,削弱了墙体的整体性。
施工规范执行方面
- 未按规定设置拉结筋:拉结筋的作用是增强砌体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连接,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但在砌筑工程审计中,常常发现施工单位没有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设置拉结筋,或者拉结筋的规格、数量、间距不符合要求。例如在某多层住宅的砌筑工程里,部分墙体的拉结筋设置缺失或间距过大,给建筑物的安全带来隐患。
- 施工工艺不符合要求:不同的砌筑材料和结构形式需要采用相应的施工工艺。但在实际审计中,发现一些施工单位没有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操作。比如,在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时,没有提前浇水湿润砌块,导致砌块与砂浆之间的粘结力不足;在砌筑空心砖时,没有将空心部分填实,影响了墙体的隔音和保温性能。
- 养护不到位:砌筑工程完成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养护,以保证砂浆的强度增长和砌体的质量。然而,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部分施工单位对砌筑工程的养护工作重视不够,养护时间不足或养护方法不当。例如,在某工业厂房的砌筑工程里,砌筑完成后没有及时进行覆盖和洒水养护,导致砂浆强度增长缓慢,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上一篇: 现场核查法在建筑审计中有哪些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