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施工二次设计规则具体是如何影响价款的?
施工二次设计是指在原设计图纸基础上,由承包方或第三方机构针对特定施工环节(如钢结构节点、幕墙系统、机电管线综合)进行的深化设计。根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T 50500-2024),二次设计规则对价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责任划分、计价依据调整及风险分担三个方面,具体影响机制如下:
一、二次设计类型与价款调整规则
1. 单方行为型二次设计(不调整价款)
- 定义:由承包方独立完成的设计深化,无需原设计单位签认,且不改变原设计功能或结构安全。
- 典型场景:
- 钢筋翻样(根据结构图确定钢筋下料长度、弯钩形式);
- 模板配模设计(优化模板拼接方式以减少损耗);
- 普通装饰线条的细部放样。
- 价款影响:
- 不调整综合单价:因深化设计未增加工程量或改变施工工艺,承包方需通过管理优化消化成本。
- 风险承担:若深化设计导致材料浪费或返工,由承包方自行承担损失。
- 案例:某住宅项目,承包方通过优化钢筋翻样方案,节约钢材用量5%,但合同价款未调整,利润通过成本控制提升。
2. 双方行为型二次设计(可能调整价款)
- 定义:需经原设计单位签认或涉及功能、安全变更的深化设计,可能改变工程量或施工难度。
- 典型场景:
- 幕墙系统深化(调整龙骨规格、连接节点以适应现场条件);
- 钢结构节点优化(改变焊接方式或加劲板布置);
- 机电管线综合(调整管线走向以避免冲突)。
- 价款影响:
- 综合单价调整:若深化设计导致工程量增加或施工工艺变更(如从普通焊接改为高强螺栓连接),需重新核定单价。
- 调整依据:以原设计图纸与深化设计图纸的差异量为基准,结合市场价或企业定额重新计价。
- 风险分担:
- 发包方承担设计变更责任(如原设计图纸存在缺陷);
- 承包方承担深化设计合理性责任(如因节点优化不足导致返工)。
- 案例: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幕墙深化设计将铝板分格尺寸从1.2m×2.4m调整为1.5m×3.0m,导致龙骨用量增加12%,经协商单价上调8%。
二、新版规范对二次设计价款管理的强化
1. 明确计价依据扩展
- 规范要求:将建筑做法图集、钢筋标准图集等纳入计价依据,减少因图集引用争议导致的索赔。
- 价款影响:
- 若深化设计符合图集规范,价款按合同约定执行;
- 若突破图集标准(如采用非标节点),需经发包方确认并调整单价。
- 操作建议:承包方应在深化设计前核对图集要求,避免因违规设计承担返工成本。
2. 强化施工条件变更条款
- 规范要求:明确施工条件改变(如地质勘察不符、设计变更)时,需协商调整综合单价。
- 价款影响:
- 地质条件变化:如实际土质与勘察报告不符,导致基础施工方案变更(如从独立基础改为筏板基础),需重新计价;
- 设计变更引发:如发包方要求调整幕墙分格尺寸,导致龙骨规格变化,单价按实际工程量调整。
- 案例:某地铁项目,因地下水位高于勘察报告,需增加降水井数量,承包方通过提交降水方案及费用明细,成功调整单价并获得补偿。
3. 不可抗力与风险分担
- 规范要求:细化不可抗力定义(如自然灾害、社会性突发事件),规范风险分担原则。
- 价款影响:
- 若二次设计因不可抗力(如疫情导致材料停供)被迫中断,已完工程按实际量结算,未完部分协商处理;
- 承包方需提供不可抗力证明(如政府文件、物流记录),否则可能承担部分损失。
- 操作建议:合同中应明确不可抗力范围及证明材料要求,避免争议。
三、企业应对策略与价款优化
1. 合同谈判阶段
- 明确二次设计权限:在合同中约定哪些设计深化需发包方签认,哪些可自主实施,避免模糊条款导致纠纷。
- 约定调价机制:针对可能调整价款的二次设计(如幕墙、钢结构),提前约定单价调整公式(如“材料价差×用量±管理费”)。
- 案例:某EPC项目,合同约定“钢结构节点深化导致用钢量变化超过±3%时,单价按市场价调整”,有效控制成本风险。
2. 施工管理阶段
- 动态成本监控:对比深化设计前后的材料用量、工期变化,及时申请价款调整。
- 留存书面证据:深化设计图纸、变更通知、会议纪要等需双方签字确认,作为结算依据。
- 案例:某医院项目,承包方通过优化机电管线综合设计,减少桥架用量15%,但因未留存深化设计图纸,发包方拒绝调整价款,导致利润损失。
3. 技术与经济结合
- 优化设计方案:在满足功能前提下,选择成本更低的节点形式(如用普通螺栓代替高强螺栓)。
- 利用BIM技术:通过三维模型模拟施工,提前发现冲突并优化设计,减少后期变更。
- 案例:某超高层项目,承包方利用BIM技术优化幕墙节点,节约龙骨用量20%,同时通过合同约定获得单价上调奖励。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上一篇: 审计过程中如何有效识别资产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