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增额审计费是怎么计算的呢?
审增额审计费是针对审计过程中核增的工程款(即实际造价高于送审价的部分)收取的费用,其计算逻辑与审减额审计费类似,但需注意责任划分与费率差异。以下从计算公式、典型案例、避坑要点三方面展开说明:
一、审增额审计费计算公式
核心公式:
审增额审计费 = (实际审增额 - 允许差额)× 审增比例
- 实际审增额:审计后核增的工程款金额(如送审价100万元,实际造价108万元,则审增额为8万元)。
- 允许差额:合同或行业惯例中规定的合理误差范围(如±5万元),超出部分才计费。
- 审增比例:根据工程规模分段设定,通常为4%-9%(与审减比例一致,但实际项目中核增情况较少)。
示例:
某工程送审价100万元,审计后核增至108万元,允许差额为5万元,审增比例商定为6%。
- 审增余额 = 8万 - 5万 = 3万元
- 审增额审计费 = 3万 × 6% = 1800元
二、审增与审减的核心差异
费用承担方 | 通常由建设方(业主)承担(因核增意味着成本增加) | 通常由施工方承担(因核减意味着利润减少) |
费率区间 | 4%-9%(与审减一致) | 4%-9%(但审减比例可能因项目规模调整) |
触发条件 | 实际造价 > 送审价 + 允许差额 | 实际造价 < 送审价 - 允许差额 |
三、实操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
合同条款明确
- 需在审计服务合同中约定审增费的计算基数(是否含税)、允许差额、争议金额认定方式等细节。
- 示例条款:
“若审增额超过送审价的5%,超出部分按6%收取审计费;若审增额在5%以内,免收费用。”
-
责任划分风险
- 审增可能由施工方报价偏低、设计变更或工程量漏算导致,建设方需在合同中明确责任归属。
- 案例:某医院项目因施工方漏报地基处理费用导致审增200万元,最终由施工方承担80%审计费。
-
费率协商技巧
- 大型项目(如超5000万元)可争取审增比例下浮至4%-5%。
- 附加服务(如全过程跟踪审计)可单独议价,避免与审增费捆绑。
-
地域与机构差异
- 经济发达地区(如一线城市)费率可能上浮10%-20%。
- 甲级资质机构费率通常比乙级高20%-30%,但审计质量更有保障。
四、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某商业综合体项目
- 送审价:2亿元
- 审计后核增:1200万元(允许差额500万元)
- 审增比例:5%
- 计算:
- 审增余额 = 1200万 - 500万 = 700万元
- 审增费 = 700万 × 5% = 35万元
- 结果:建设方承担费用,因核增主要由设计变更导致。
案例2:某市政道路项目
- 送审价:8000万元
- 审计后核增:300万元(允许差额200万元)
- 审增比例:6%
- 计算:
- 审增余额 = 300万 - 200万 = 100万元
- 审增费 = 100万 × 6% = 6万元
- 结果:施工方承担40%(因报价漏项),建设方承担60%(因政策调整)。
五、总结与建议
- 审增费本质:是审计机构对额外工作量的补偿,需与审减费分开核算。
- 控制成本策略:
- 建设方:严格审核施工方报价,避免漏项导致审增。
- 施工方:提前自查,将审增额控制在允许差额内。
- 争议处理:若对审计结果有异议,可申请第三方复核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行动建议:在签订审计合同时,要求机构提供详细的费用测算依据,并明确审增费的触发条件、计算方式和责任方,以确保收费透明合理。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上一篇: 建筑工程审计中如何有效识别测量误差?